本文转自:乌海日报
京蒙携手启智 乌海教师归岗践学
——我市教师赴京学习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育人新动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年上半年,我市依托京蒙合作机制,组织20名校(园)长、骨干教师、教研员赴北京市东城区名校开展为期3个月的跟岗学习。如今,参训者带着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归岗,正将“首都智慧”转化为育人实效,为乌海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
理念之变铸就德育新阵地
9月18日上午,记者走进乌达区实验中学九年级一班教室,道德与法治教师赵延超正讲到“建设法治中国”的核心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大家说说身边哪些变化能体现法治建设的进步?”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纷纷举手,从小区充电桩的规范管理到外卖平台的维权机制,一个个鲜活的分享让课堂氛围瞬间热烈起来。
“赴北京跟岗学习3个月,最大的触动是育人理念的差异。”课后,赵延超坦言,以往课堂多是教师主动输出,学生被动参与,而在北京学校的思政课堂上,“模拟政协”这样的沉浸式课堂模式让他看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归来后,他率先转变课堂理念,将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链设计、生活化案例剖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以前,我总担心进度,习惯自己主导课堂,学生跟着听、跟着记;现在才明白,让学生主动说、主动想,知识才能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赵延超说。
这份理念的革新并未止步于单一课堂,更渗透到课程创新与德育体系建设的深层实践中。身为学校党总支书记,赵延超主动扛起引领责任,率先重构课堂模式,让“学生主导、教师辅助”成为教学常态,同时积极呼吁身边教师跳出“唯课本知识”的局限,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他还联合校内教师开发了无人机操作、智慧农业体验等科技拓展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知识、培养逻辑思维。
“教学不再是追求‘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他表示,如今的课堂更注重素养培育,接下来还计划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共同搭建学校的德育体系,加快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养成的转变。
AI赋能让教研模式精准升级
“这个AI赋能课堂的设计很有想法,但要注意紧扣课标要求,不能只追求技术形式。”9月19日上午10时,市教育事业发展中心的会议室里,教研员白雪莲的声音清晰传来。记者走近看到,她正和3位学科教师围坐桌前,逐一评审各学校提交的AI赋能课堂展示课件内容,屏幕上的课件标注着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
作为赴北京市东城区教科院跟岗培训的教研员,白雪莲带回的不仅是先进经验,更有推动本土教研变革的清晰思路。“在北京,教研员入校视导能做到‘当日反馈、精准施策’,数智时代的语文教学中,AI判作文已成为常态,而教师备课始终紧扣学情,培训更是贯穿全年。”她介绍,这些见闻让她坚定了“以课标为核心、以科技为助力”的教研方向。
结合所见所闻,白雪莲提出了针对性改进建议。“集体备课必须增加学习课标环节,可采用开卷考试、心得叙写、编者领学等多种形式,用案例支撑着谈感悟、解困惑。”她指着PPT上的“课标落实要点”补充道,“教师培训也得换思路,通过‘以考促学’‘以赛促学’,让课标学习成为习惯,只有把课标落到课堂实处,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值得关注的是,她正牵头发掘校内AI应用先锋教师,计划搭建展示交流平台,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更多教师运用AI设计课堂活动。“AI不只是工具,而是让课堂‘活’起来的纽带,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升素养。”白雪莲说。
从课堂理念的深度革新到教研模式的精准升级,赴京研学的教师们正以行动推动“首都经验本土化”。正如教育工作者们所言,京蒙合作的价值不仅在于理念的传递,更在于让先进经验扎根乌海土壤、生长出本土特色。未来,随着更多研学成果的落地转化,乌海教育将在“本土实践品牌化”的探索中,书写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陈志明)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