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胡敏(左二)和学生们在课后交流。
四段不同的教育旅程,闪耀着同样的师者初心。9月10日,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时,记者走近我市4位一线教师,聆听她们以理性、温暖、共情与坚守谱写出的育人乐章。
从学科教学到心理辅导,从城市讲台到乡村校园,她们既是扎根讲台的坚守者、创新教学的探索者,更是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
杏坛耕耘,无上光荣!她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对学生成长的持久关怀始终不变,坚持以智慧与责任,为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书写最温暖的注脚。
她雕琢数学之美传授知识是底线激发兴趣才是目标
■记者 牛凌文/图
“我最想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数学思维’和‘言必有据’的理性精神;我最看重的教师特质,是能同时叩响‘数学之门’与‘学生心门’的智慧与情怀。这是作为老师能传承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说这些话时,西安高级中学数学教师胡敏的语气温婉却坚定。
从教23年,教授数学、担任班主任近20年,胡敏一直坚持既要做数学的“明白人”,更要做学生的“知心人”。
运用数学思维 教会学生“化繁为简”
“一个好的数学老师要具备三个特质:翻译的能力、读心的本事、点火的功夫。”初见胡敏时,她语气温和,总是娓娓道来,一点也感觉不到她是个数学老师。
“你知道数学‘根号2’在学生思维中是什么吗?‘根号2’等于1.41421,学生解读为汉语‘意思意思而已’。”胡敏说,“数学多是抽象的符号语言,而学生的思维是具体鲜活的,数学老师就要会解读学生的语言。这就是首先要有翻译能力。”
在讲函数时,胡敏不是只念定义,说它像个“加工厂”,这边放进一个数(原料),经过一套规则(加工流程),那边就出一个新数(产品),这个“加工厂”的规矩(对应关系)一旦定下就不能变……“我这样讲,抽象概念就活了,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在她看来,老师这种“翻译”能力背后,是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质的吃透。
什么是老师“读心”的本事?她说比如备课,教师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备他们可能会在哪里“卡住”、为什么会“卡住”等。“优秀教师能透过一个错误答案,看穿学生背后整个错误的思考逻辑。”
课堂上,胡敏最享受的时刻不是学生齐声答对,而是他们皱着眉头争论“为什么非得这样?”“有没有别的办法?”她会刻意设计一些“陷阱题”,再引导学生自己突围出来。她说:“这个过程锻炼的不是记忆力,而是思考力,这就是老师‘点火’的功夫。传授知识是底线,激发兴趣才是目标!”
“胡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觉比较轻松,解题过程中她轻松活泼的话语,让我们在轻松状态中仔细思考,觉得难题没那么难了,也更乐于学数学了。”高二3班(成都七中联办班)张晨曦同学说。
“我最想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数学思维’和‘言必有据’的理性精神。就像一道难题,把它拆成几个已知的步骤,一步步解决,具有化繁为简的能力。”胡敏深有感触地说。
做到“以心换心”用爱打开“学生心门”
胡敏是西安市教学能手、西安市“骨干型”教师,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市级、区级优秀班集体称号。她有什么独到做法?“不敢说是独到做法,就是努力做到四个字:以心换心。”胡敏说。
“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年轻气盛,哪有不犯错的。每次在他们出现问题时,我不大声训斥,把一些话掰开了、揉碎了和他们交心谈话。也是换位思考吧,站在学生角度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这些闪光点入手再去疏导、鼓励和严格要求。”
胡敏也会和学生做些约定,做到“奖罚分明,有错必罚”。“毕业分别时,胡老师会给学生定制纪念币、书签等物品,让大家心里很暖。”“胡老师严中有爱,让我们心服口服。”学生这样评价胡敏的教导之法。
在王李怡然同学眼里,“胡老师比较随和,就像朋友一样,我们能一起分享班里班外的事,也不担心被批评。她甚至会从同龄人角度,和我们一起对一些事进行分析和评价,我们的共同话题挺多,相处很融洽。”
“23年的从教经历,让我坚信,教育最终是‘人学’。”胡敏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经手的不是产品,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和大脑。我更希望通过数学,给学生传递一种理性的思维、一种严谨的态度、一种面对复杂问题抽丝剥茧的耐心和勇气。无论他们未来走向何方,从事什么职业,都能从容、理性、坚韧地面对生活!”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