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经108天救治的凤头蜂鹰从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以下简称“救助中心”)工作人员手中振翅而起,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与它一同放归的,还有3只红脚隼。
凤头蜂鹰“百日重生”
时间回溯到5月17日,伴随着一声巨大的撞击声,一位市民在自家庭院里发现这只凤头蜂鹰落在地上无法动弹。救助中心接到求助后,立即出发救援。
“当时它的状况非常糟糕。”救助中心康复师回忆道,“它的右眼瞳孔变形,双侧跗趾骨闭合性骨折,两腿肿胀严重并伴有淤青。”
康复师对其进行了保守治疗,通过补液等营养支持手段确保其生命体征稳定,给双腿打了夹板固定骨折部位。治疗后将其安置在室内笼舍里。由于它无法自行移动,康复师还特意准备了海绵垫铺在它的身下,防止胸部磨损。
治疗的第一个月,它都无法自主进食,康复师每天进行定量填喂,确保它体重不会下降太快。一个月后进行X光检查,它双腿的骨折处骨痂已经开始生长。它的精神状态也有明显好转。在此期间也会对其进行双腿的复健训练,防止因为夹板固定,它的肌肉组织出现萎缩。又过了一个月,它的骨折位置已经愈合,于是它被移到室外笼舍,以获得更多的空间进行训练和运动。
随着状态好转,它开始了自主进食,体重也稳步回升。评估检查,它的视力也没有受到严重影响,飞行过程中可以轻松躲避障碍物。
4只“国保”重返蓝天
9月初,丰台区园林绿化局相关工作人员现场观测到凤头蜂鹰、赤腹鹰等8种迁徙猛禽在千灵山集群过境。
“得知消息后,康复师就再次对它进行了全面体检,确认它的健康状态已经符合放飞要求。”救助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9月11日,在距离千灵山不远处的山头,观测员看到了近百只凤头蜂鹰组成的鹰柱,我们便决定将它放归。”
9月12日上午11时10分至45分,4只康复猛禽相继重返蓝天,其中包括3只红脚隼和这只备受关注的凤头蜂鹰,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据悉,今年以来,救助中心已救助猛禽229只,放飞146只。该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成功救助6400只猛禽,放飞率达55%,涉及40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红隼、红角鸮及纵纹腹小鸮等北京市常见的物种。
35种鸟类亮相
千灵山成鸟类迁徙“中转站”
近日,丰台区园林绿化局联合自然之友野鸟会启动了千灵山鸟类秋季专项调查,经过系统观测和精准统计,共记录到35种鸟类。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现场观测到凤头蜂鹰、赤腹鹰等8种迁徙猛禽集群过境,总数超300只。
“这充分说明千灵山在华北地区鸟类迁徙路线中扮演着‘中转站’的关键角色。”工作人员解释道。
丰台区表示将持续深化全区鸟类种类常态化监测,强化迁徙季科学管控,推进生态植被优化升级,为鸟类构筑坚实“保护伞”。同时,将依据种群监测数据,把千灵山打造为猛禽放飞基地,助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知识多一点
凤头蜂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大型猛禽,喜食蜜蜂及黄蜂,常袭击蜂巢。头小颈长,凤头或有或无。喉浅色,缘以浓密的黑色纵纹,并常具黑色中线。羽色多变,由白至赤褐至深褐色,下半身满布点斑及横纹,尾具不规则横纹。
我国东北、新疆及西南地区有繁殖,北京于百望山、香山等地可见大群迁徙。栖于森林、村落、草原。单独活动,飞行灵活,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于高空。
通常飞行捕食,以黄蜂和其他蜂类及蜂蜜、蜂蜡和幼虫为食,偶尔食一些其他昆虫和小动物。营巢于树的枯枝上或其他鸟的旧巢中,每窝产2—3枚砖红色具斑点的卵。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