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医生”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我们收到了许多藏着温度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叙事,却藏着医患之间最珍贵的羁绊。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这篇文章,来自患者新月(化名),一位曾被难治性重度抑郁症困住的姑娘。
投稿人:新月(化名)
当我停下笔回顾我写下的这篇投稿时,窗外的阳光刚好落在书桌上,暖得让人陶醉——这种简单的快乐,竟曾是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敢奢望的……
在大多数人眼中,医生都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们是诊室里冷静判断的解谜者,是手术台旁全神贯注的生命工匠。而在我眼中,黄娟医生和吴佳倩医生是两道温柔的曙光,在我被病痛折磨时坚定地照向我。
今年6月19日,我因难治性重度抑郁症住进了北京安定医院十一病区。在那之前,6月16日,我在门诊初次见到黄娟医生:白大褂,一双专注的眼睛,眼神里都是对我病情审慎而温柔地探究。她虽与我同岁,但在复杂病情前,却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识,沉稳不乱地了解病情、记录重点,又可以用通俗幽默的话语疏导并抚平我杂乱的心绪。因此,相比于医生二字,我更愿意称呼她“黄姐姐”。
黄姐姐的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诊室外排着长队,每一个号背后都是一份健康的期待与内心的煎熬,她深知不能辜负患者的信任,经常在诊室连喝水的间隙都因专注而忘记。那天问诊时,黄姐姐向我投射出可以带我离开黑暗的光:她凭借精准的判断和专业的经验,为我确定了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像在黑暗中坚定地拉住了我的手,让我不再独自摸黑。
住院后,吴佳倩医生的细致负责则是投向我的第二道光。吴医生脸圆圆的,笑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十分可爱。她像是接过了黄姐姐手中的接力棒,稳稳地把我托在手中,为我的康复保驾护航;又像是黄姐姐密切的合作伙伴,随时探讨我的病情以及用药方案。每天查房时,她总会温柔耐心地询问我的状态:小到睡眠时长、饮食变化,大到情绪波动、思维状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那些我因病情而情绪低落、抗拒交流的时刻,她从来不会草草掠过,而是轻声引导我说出感受,用专业的视角帮我分析状态,让我始终能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也因此我逐渐拥有沟通和恢复状态的力量。
有时候吴医生甚至融入了我生活的点滴。在我没有食欲的时候,她会轻轻告诉我:“那我们吃一半,不能再少了”;在我状态向好时,她会歪着脑袋、笑着说:“你真的很棒!”“你一直很棒呀!”“加油!”……她不仅关注着我的症状变化,更温暖着我脆弱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了那种虽萍水相逢但用心守护的别样温暖。同样,在后来我喜欢亲切地称她为“小吴大夫”。
正是黄姐姐精准的治疗方案,加上小吴大夫住院期间无微不至的照护,像两股温暖的合力,一点点把我从抑郁的泥沼里拉出来。如今我能重新拥抱生活,感受日常的小确幸,这份重生的喜悦,一定离不开二位医生的无价付出。
今天,简短的文字或许承载不了我想表达的感谢,但我仍要在这里郑重地对她们说:谢谢黄姐姐,是您像光一样为我指明了方向;谢谢小吴大夫,是您像光一样温暖了我!
这篇文字或许不长,却写尽了病痛中挣扎时被守护的温暖。当新月说“现在能感受阳光落在书桌的暖”,我们知道,这不仅是病情的好转,更是心灵的重生。而这份重生的背后,是医生用专业与温柔,为患者撑起的一片天!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