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逢九秋,万里云罗展新眸。9月19日上午,28名来自德国、奥地利等六国的青年创新者,循着中关村清晨的第一缕桂香,步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青年伙伴国际交流计划”2025北京创新之旅在此扬帆启航。
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京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志勇、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虎翼雄、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贾一伟、中关村国际副总经理卢鹏以及企业代表与来自德国、奥地利等6国的28名青年才俊——涵盖15所欧洲高校的理工科、商科精英,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推开为期8天的创新探索与人文交融之门。
作为深化中欧青年合作的重要纽带,“青年伙伴国际交流计划”由京促会携手中关村国际、中关村德国创新中心联合发起,自诞生起便肩负着搭建中欧青年创新长效对话平台的使命。此次来京的28位欧洲青年中,超20人明确表达了在京实习、创业的热切期待,为这场跨国交流注入了满满活力。
京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志勇在致辞中说,青年是中欧创新合作的未来,是友谊的桥梁。本次活动不仅聚焦科技与产业前沿,更注重培养跨文化协作能力,希望成为两地青年互学互鉴的典范。北京作为国际科创中心,有责任为中外青年搭建‘双向奔赴’的桥梁——既让外国青年看到中国科技的硬实力与市场的活力,也让中国青年在跨文化交流中拓宽视野。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虎翼雄则带来了北京国际人才政策的“暖心礼包”,用详实的解读为青年人才在京发展吃下“定心丸”。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贾一伟也作出承诺,将持续发挥集团海外平台优势与科创服务能力,为中欧人才互动、项目落地筑牢坚实后盾。
开营首日的“科技盛宴”让青年们直呼“震撼”。上午,代表团走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量子信息的神秘、人工智能的灵动、绿色能源的活力扑面而来,中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在眼前徐徐铺展。开营仪式上,北京奔驰、莱茵科斯特等企业带来的实习与就业机会更成了“热门焦点”,青年们围在企业代表身边,提问交流的身影格外热烈。
“我在学校时就听说过中国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今天能现场了解技术细节,还拿到实习申请通道,真的太激动了!”来自路德维希港大学学生奥斯曼在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时,举着手中的企业资料册难掩兴奋,“我学的是材料科学,希望能通过这次交流,搭建起中国高校与德国企业的合作渠道,让更多先进技术落地转化。”
同样被中国科技实力打动的,还有来自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学生保罗。“在阿里巴巴科技园,工作人员演示的跨境电商智能物流系统,比我们课堂上学的案例更高效、更智能!”德国鲁尔波鸿大学学生迪兰用流利的中文告诉北京电视台记者,“我之前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历史文化,这次看到这么多领先的科技成果,已经决定申请北京的创业孵化项目,希望能把德国的精密制造技术与中国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开发新的产品。”
午后的行程同样精彩。代表团走进阿里巴巴北京朝阳科技园,围绕跨境电商与国际技术合作展开深度对话。从平台搭建到全球布局,中国电商的创新思路让德方青年频频点头,一场跨越国界的思想碰撞,为后续的企业参访埋下了精彩伏笔。
未来7天,这场创新之旅还将解锁更多“惊喜”: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与学界大咖共探学术前沿;探访小米汽车工厂、京东总部,感受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漫步首钢园,看工业遗址焕发绿色生机;驻足故宫、慕田峪长城,在红墙黛瓦与雄关漫道间触摸中华文明的温度。9月24日,怀柔科学城将见证这场交流的成果绽放,结营仪式上,青年们的创新想法将凝结成跨越国界的合作种子。
在全球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交汇的当下,中欧青年的每一次对话都意义非凡。此次北京创新之旅,不仅是科技与文化的务实合作,更是为中欧民间外交培育“青年使者”的生动实践。“我们期待以这次交流为起点,让中欧青年结成长期互动的网络,在未来的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中,成为连接两国的坚实桥梁。”中关村德国创新中心CEO荀菲的话语,道出了所有人的期待。
“青年伙伴国际交流计划”由京促会联合中关村德国创新中心共同发起,旨在搭建中欧青年创新对话的长期平台。今年来京的28名欧洲青年涵盖了欧洲15所高校,专业横跨理工科、商科等领域,其中超过20人对在京实习、创业表达了强烈兴趣。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